唯識宗的肇建者、百本疏主~窺基大師
摘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國佛教》
(632~682)玄奘的上首弟子。由於他曾任長安大慈恩寺住持,因此乃有「慈恩大師」的稱號。他所弘揚的唯識宗也被稱為慈恩宗。
窺基(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近人有主張「窺」字是後人加上的,謂其法號只是「基」之一字而已),俗姓尉遲,父親是唐初左金吾將軍、松州都
督,封江油縣開國公,京兆長安人。他生長於以武功受封的貴族家庭裡,出身將門,少習儒經,善於屬文。九歲喪母,平時常感孤單,漸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自
幼容貌魁偉,氣概豪邁。唐‧貞觀十九年(645),玄奘遊印歸來,回到長安,從事於傳譯事業,並很注重物色、培養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
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為弟子,親自去和他的父親商量,得其允許,但因為窺基出身貴族,出家須經手續,直到貞觀二十二年十七歲時,才正式捨家受度為玄
奘弟子。
由於他性情粗悍,所以強拒勸請。相傳經過玄奘再三的激勉之後,他曾提出三項答應出家的條件,即「不斷情欲、不斷葷血、過中可食」。玄奘應用「先以
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教育原理,先行答應,後來終於造就出一位佛教思想史上的大師。
關於他這種出家不守戒律,因而被譏為「三車法師」(外出時有女眷、葷食相隨,共有三車)的傳說,近人呂澂在其〈慈恩宗〉一文中,以為這是他在晚年講《法華經》時,對於經中譬喻「三車」所作的解釋與天台宗所說有異,因而被論敵歪曲誣蔑而有的譏評,並非事實。
窺基出家後,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並應選學習五印語文、梵語及唯識諸
論,這時他年二十三歲。二年以後,二十五歲時,即應詔參預玄奘的譯經。在譯場時,最值得一提的事是《成唯識論》的翻譯。當時玄奘原與神昉、嘉尚、普光、窺
基等四人,擬將印度十大論師對《唯識三十頌》的十部註釋分別譯出,由於窺基的獨排眾議,玄奘乃不譯各註,而以護法註為主,其他九師為輔。並且單獨與窺基一
人糅譯出《成唯識論》一書。
這部書是我國唯識宗的標幟與思想核心。唯識宗之以護法思想為主的路線,正是窺基所決定的。而對於南北朝時真諦所傳舊唯識的大力
批判,也是窺基一生思想的重點之一。
除了《成唯識論》之外,玄奘的某些絕學,如五性宗法、因明要義等,也都只傳授給窺基一人而已。可見窺基是玄奘心目中的衣?傳人。而窺基也能不負
所望,辛勤地著述與弘法。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以後曾有一段時間,在他的祖籍附近
遊歷,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他還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寫金字《般若經》。他著作甚多,曾有「百本疏主」的佳譽。其中,《唯識述記》、《成唯識論
掌中樞要》、《大乘法苑義林章》、《瑜伽略纂》等書,都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
窺基隨侍玄奘參加譯場,前後九年,據《開元釋教錄》記載,玄奘譯籍中標明窺基筆受的,有《成唯識論》十卷、《辯中邊論頌》一卷、《辯中邊論》三
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玄奘在譯經期間,每「黃昏二時講新經論」,「譯僚僧伍競造文疏,筆記玄章並行於
世」;玄奘在印度所學的微言大義,就通過這種方式流傳。窺基隨侍受業,多聞第一,他又是當時造疏最多的一人,他的註疏,很多是在玄奘親自指導之下寫成的,
如《成唯識論述記》自序說(T43‧229c)︰「凡斯纂敘,備受指麾。」《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T43‧978c)︰「我師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隨翻受旨,編為述記。」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難,隨時向玄奘請示,惜《二十論》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著作是在玄奘去世後才著手寫的,如《雜集述記》
〈歸敬頌〉說︰「微言咸絕杳無依,隨昔所聞今述記。」這些述記,大體上包羅了玄奘學說的主要內容。
窺基的著作,共四十三種,計現存三十一種。其所註疏的經典,除《金剛般若》、《法華》、《彌陀》、《彌勒》、《勝鬘》等經外,其餘所釋諸經論本文,都用玄奘譯本。
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十二月四日葬於樊村北渠,靠近玄奘塋隴。後於文宗太和三年(829)七月啟塔荼
毗,遷入平原新塔。窺基一傳弟子慧沼,再傳智周,均能繼述闡揚。智周弟子有新羅‧智風、日本‧玄昉等,於第八世紀初並將窺基著述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法相
宗。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從日本搜羅得慈恩宗著作多種,次第刊行,重加整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