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雲棲淨土彙語(節錄二)
buda (清淨平等覺)
初級會員
Rank: 2



UID 20
精華 0
積分 778
帖子 29
積分 690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8-12-12
來自 Pingtung, Taiwan
 
發表於 2008-12-26 04:21  資料  主頁 短消息  加為好友 
雲棲淨土彙語(節錄二)

雲棲淨土彙語(節錄二)


警 眾
  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遍融師門庭大振,予至京師叩之,膝行再請。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為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千里遠來,只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予曰:“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陵駕我們。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叮嚀開示。故此是他好處。”我至今著實遵守,不曾放失。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卻信得這條門路,不齎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淨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于義理不是難解說。你們眼裏親見,耳裏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你們睹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眾!我與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無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你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間也!
  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沉,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云:“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其有自負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為報。
  幼時尚不知念佛,見鄰家一老嫗,每日課佛數千。問云:“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時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時,並無他病,只與人一請而別。”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示明宇大曉
  記數太多,束心太急,故發諸疾。但孜孜密密,無間斷,無夾雜,即是工夫,不須過分苦行。妄想剛強,久戰自服,必無疑也。


示吳大峻
  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一心一意,無間無斷,純一不雜做去。


示王廣第
  不如直下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盡心盡力念去,無絲毫異念,即是“無”字公案。其“無”字等話頭不必提了,純一念佛。念佛上透,千處萬處俱透。


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鉞
  來問攝心、用觀、坐立、想像等。此俱隨人無定。但常觀無間,非塵緣未了者所能為。雖不能常觀,亦是工夫,毋用為慮。又塵緣中,觀法難成。不如直以學業、家業得暇之時,即便默默執持名號。只貴字字分明,句句親切,心則自攝。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觀。


答湖廣劉守複居士廣曙
  凡夫放心。初學攝心,後乃得心。攝心非止一法,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古云:“餘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行于順水。”想起時,不須別作除滅,但舉阿彌陀佛四字,盡力挨拶,便是攝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


答紹興張居士
  營靜室同修淨業,此世間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禮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無了日也。隨即下手,已遲遲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宜盡心焉。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
  來問出世真諦。夫世即出世,則不須求出。真非妄外,則何用覓真?此意未會,則莫若一心念佛,念極而悟。悟則無論,縱不大悟,而離此娑婆,生彼淨土,即是出世。消滅雜念,純一正念,即是真諦。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當矣。


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洲
  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經云:“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疑乎業深?又古聖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何憂乎根鈍?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答朱西宗居士
  問: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終食、造次、顛沛不違仁。此不違工夫,雖一時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況久久行持,忽地有個省處,則苦樂逆順,道在其中。所謂咳唾掉臂無不是祖師西來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問:觀佛廣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謂:“眾生心雜,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今且持名,觀想姑置勿論。


答吳廣穎居士
  問:修行人執勞作務,固其本分。設有色身尫弱者,袖手安坐,攝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實能一心,不動則可。
  問:念佛貴乎念念相續,固矣。然有時不整威儀,反似瀆慢。假如脫巾褻服時,裸臥澡浴時,乃至大小便利時,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問:設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廢念佛,一人蔬食而絕不念佛,二者孰優?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勝,勝彼不知有佛故。
  問: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簡之分。經文只云“執持名號”,似止四字。今叢林盡從六字。畢竟何者為是?大師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隨眾。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吾師明誨也。夫作福時,心在福事,即不在佛號矣。拈一放一,可謂一心不亂乎?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于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答江廣宥居士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後復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少散,定不致大散。如顏子三月不違仁,難道三月後,便是惡人?此等人心中縱有妄生,如紅爐點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
  答:此言甚是。


  問:一心稱名時又著求生,不幾二念乎?
  答:求生須于早晚發願時。若稱名時,一心一念,不可夾雜。譬如舉業家,讀書、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讀書、作文者為何?要中舉、中進士,其願也。
  (以上未詳問人)


  端坐念佛,恐心難攝,不若經行。
  參念佛是誰,須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禪定人,雖願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淨業者,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法滅之際,凡舉一莖草,便成槍刃,可以殺人。此時諸法已滅,止留彌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為世間師。
  (以上並未詳問語)


答龔廣淇居士
  不論在家、出家。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執持名號”四字,是入頭處。“執持”二字,莫草草看過。
  返照念佛人是誰,與參禪意同。
  諸大乘經可看,而以顧正念為主。


答余姚蔣居士
  欲為生人根本,斷之誠難。有不淨觀,治其標也。反究欲念起處,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
  持名念佛,且專一持名,但禮佛時作觀可也。


答廣鐈為母墮胎求懺
  古云:“寧可九蓮居下品,不來人世受胞胎。”厭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蓮花化生。


畫像自贊
  瘦若枯柴,衰如落葉。呆比盲龜,拙同跛鱉。無道可尊,無法可說。問渠趺坐何為?但念阿彌陀佛。


示大聞
  持戒念佛,乞食支命。如是做去,法語已竟。


示廣位
  病從身生,身從業生。不造諸業,禍消福增。娑婆念佛,極樂標名。一心不亂,上品位登。


與秦明中居士
  法門無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門,無如念佛。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空境寂,妙當何如。願無易而忽之。


示大琸
  有生必有死,長短安足論。今得圓僧相,平生願已滿。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注想極樂國,上品蓮華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索偈者,口占二首(選一)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閑殺臺山指路婆。


淨業堂對聯
  主極樂六八大願之慈尊,絕限量壽命光明,不離當處;
  過娑婆萬兆佛邦之淨土,妙莊嚴樓臺池沼,原是吾鄉。


念佛不專一
  予昔在煉磨場中。時方丈謂眾云:“中元日當作盂蘭盆齋。”予以為設供也。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
  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目前罪垢厄難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念佛不礙參禪
  古謂“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又云“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禪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禪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禪。故知參禪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禪雖得個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然則念佛不唯不礙參禪,實有益於參禪也。


願 力
  呂文正公每晨興禮佛,祝云:“不信三寶者,願弗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後呂氏所出,若公著、若好問、若用中,皆貴顯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願,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絕。況求生淨土,為出世間之大願乎!文正之願,取必於子孫者,得否未可知。況求生淨土,取必於自己者乎!故知淨土不成,良以其精誠之未至耳。昔有貴室,供養一僧,問僧云:“師百年後肯來某家否?”僧一笑。遂為其子。近世總戎範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類。夫一時之笑諾,即孕質於豪門。豈得積久之精誠,不托胎於蓮品?因果必然,無容擬議矣。


晝夜彌陀十萬聲
  世傳永明大師晝夜念彌陀十萬。予嘗試之,自今初日分,至明初日分,足十二時百刻,正得十萬。而所念止是四字名號,若六字則不及滿數矣。飲食、抽解,皆無間斷,少間則不及滿數矣。睡眠、語言,皆悉斷絕,少縱則不及滿數矣。而忙急迫促,如趕路人,無暇細心切念,細念則不及滿數矣。故知十萬云者,大概極言須臾不離之意,而不必定限十萬之數也。吾恐信心念佛者或執之成病,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或曰:“此大師禪定中事也。”則非吾所知矣。


勸修作福念佛圖說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人間天上,快樂逍遙,皆因廣作諸福;最緊最要,故曰為先。若欲高出人天,速超生死,直登不退,則有念佛往生一門;最尊最勝,故曰第一。
  偈曰: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沉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作福(但作一福,福下一點,不論大小多寡)
  孝順父母 忠報君王 裝塑佛像 印造經典
  齋供僧伽 敬事師長 營修寺宇 流通善法
  禁絕宰殺 買放生命 飯食饑民 衣濟寒凍
  開掘義井 修理橋樑 平砌街道 普施茶湯
  看療病人 給散藥餌 伸雪冤枉 出減刑罪
  安養衰老 撫育孤孩 埋藏屍骨 給與棺木
  饒免債負 義讓財產 還他遺失 救濟患苦
  祈禳災難 薦拔亡魂 勸和爭訟 生全人命


  念佛(千聲填一圈,白黃紅青黑可填五次)
  無事身閑者時時勤念,有事纏身者早晚課念,至心發願,求生淨土。平日遇福便作,作訖還念。即以所作之福回向淨土,求願往生。
  善人(某甲)受持。


歸戒圖說
  歸依佛,不墮地獄。我今歸依佛。
  歸依法,不墮餓鬼。我今歸依法。
  歸依僧,不墮旁生。我今歸依僧。
  一不殺生 凡有命者,不得殺害。
  二不偷盜 一針一草,不問不取。
  三不邪淫 禮法持身,不犯外色。
  四不妄語 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悉禁不說。
  五不飲酒 酒名狂藥,亂性迷魂,禁不入口。
  既受歸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諸惡,謂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如是諸惡不能盡舉,但瞞天昧心等事,便不應作。眾善,謂忠、孝、仁、義。如是眾善不能盡舉,但上順天理、下合人心等事,便應力行。念佛,謂一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每日或念一千、二千,三、五、七千,或至於萬,隨意多少。凡一千念則點一圈。先白,次黃,次紅,次青。四遍點過,滿四十八萬。持此佛前證明。乃議微細用心,參入玄境。
  弟子(某甲)受持。


六齋、月齋圖說
  六齋 每月六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遇月小,二十八、二十九當持日齋。
  月齋 每年正、五、九三個月,當持月齋。不能三月持齋,必須三月戒殺。
  經云:四天王每月六日巡行南贍部洲。初八、二十三,使者巡。十四、二十九,太子巡。十五、三十,天王親巡。考察人間,何人孝順父母,何人忠報君王,何人正直公平,何人慈悲方便,何人歸依三寶、戒殺持齋、廣修眾善,如是等人,加福增壽。何人忤逆父母,何人背叛君王,何人欺詐奸巧,何人剛狠暴虐,何人不信三寶、宰殺生命、廣造諸惡,如是等人,削福減壽。又正、五、九月,天王分鎮南州,考察罪福。又玉皇天帝,正、五、九月,以大寶鏡正照南州,考察罪福。可不懼哉!可不慎哉!此六日、此三月,應當齋戒念佛,懺悔修省。其日念佛,或六百、或六千,記點一圈。每月六圈,可用二載。若不能月齋,必守六齋。倘更日日持齋,日日念佛,日日修德,大善大善。


念佛追薦亡靈往生圖說
  首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二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三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四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五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六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七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通共念佛幾十萬幾千幾百
  凡人於至親亡歿,悲傷不已,然亡者無益,生者有損。不若停悲,思為薦濟。經言人死皆於七七日內托生。當即此時作諸功德。今勸七七請僧誦經之外,更加自己念佛。每日持念一千五百。有餘力,或至二、三、四千。七日總計若干,填注七下。七七日滿,回向焚化。能令亡者罪障消滅,冤愆解釋,早生善趣,不滯冥途。孝子思親,慈親憶子,兄弟姊妹、夫婦眷屬、師生朋友,念恩欲報,皆可行之。倘其初喪未及見此《圖說》,亦可補念十萬八千,或更多,隨意福資亡者,功德不可思議。
  信士某人、信女某氏為薦亡親某人持念。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